The Kite Runner於2003年出版,並於2007年改編成電影,當年僅16歲的費瑪被這部電影震懾不已,印象中當時的我恐怕是感慨比感動要多點吧。

  如今費瑪已年24,在逛書局時又再次瞥見了The Kite Runner,起初只是想回想一下當年少時期的感慨之情,卻在打開書頁後就又馬上被吸引了,這次我期望的是感動。

  本書的介紹其實隨便google都有相當完整的「詳述」(甚至可以找到整本書的電子檔),因此這就不贅述劇情或內容了。 

  這本書再次吸引我敗下它的動機,主要就是在我讀到前段哈山對阿米爾的「衷心」,這種肝膽塗地的情節雖然在過去許多書籍內經常出現,但在The Kite Runner中用年少時的懵懂加以描繪這段關係使之更為深刻。前文反覆的勾勒阿米爾的小心眼與哈山的沉著懂事以外,兩人差異性的生存模式與不對等的主僕「情誼」,都在在讓人不勝感嘆哈山的命運,甚至會強烈到讀者想要跳進書裡為哈山討公道。文至1/3處這段差異性的關係達到了高潮。阿米爾眼巴巴的縮在牆角外頭,放任阿塞夫在死胡同內對男孩為所欲為,而那男孩正是在沒多久前為他而追討風箏的哈山...。

  阿米爾在事後與無數次的夜達相伴,在夢中不斷預見自己縮在牆邊袖手旁觀。對於哈山的愧疚、對於自己的怯弱,他責備阿塞夫,更責備自己。最終,阿米爾無法再承受連日來的折磨,用了一個最顯為不齒的辦法讓自己從這痛苦中解脫 -轉嫁,阿米爾將這痛苦轉嫁到哈山身上。

  阿米爾這個決定給予我相當大的衝擊,我很想衝進書裡掐死這個壞透了的屁孩;但是又反過來想,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不斷的反覆發生呢?我們是否時常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愧疚,而讓別人為你揹上黑鍋?我們是否都曾有過這種經歷,而只是在不知不覺中掩埋了那些曾經?對阿米爾生氣、為哈山抱不平,這有沒有可能也意會著,我們在書中的人物裡面讀到了我們自己?我們可能都做過和阿米爾相同的事情,甚至到現在都還在反覆進行,只是程度的或多或少、只是覺察的是與非。

  當我們反思之後,其實並不難理解阿米爾為了掩蓋自己罪行後的做為。反之更讓我為之詫異的是,哈山在事發當下的完全包容,似乎對於這迎來的莫須有毫無一絲猶疑或憤怒,就全然的擔下了偷竊罪名,順利的讓阿米爾心願如償,在下著大雨的那天從此銷聲匿跡。哈山帶走了阿米爾的愧疚;阿米爾卻沒帶走哈山這一生最重要的摯友,阿米爾永遠都是哈山眼中的大人,最最要好的朋友。

  從此文中哈山與阿米爾的角度,來深究「友誼」的存在與否時,不禁感慨到底這兩人間存在友誼嗎?還是這一切都只是哈山的一廂情願罷了?如果友誼的組成要件有信任的話...,這段友誼也許至始至終都不存在?

  到了文中,阿米爾得知了自己與哈山有血緣關係的爆炸消息之後,想起了岳父曾說「阿富汗有多麼重視血緣關係」時(這理由費瑪認為並不足道,只是阿米爾對於哈山的愧疚始終深藏在心頭裡縈繞,岳父所說的話只是讓他自己堅定意念),終於阿米爾說服了自己為哈山勇敢一次,他必須找到哈山的兒子 -找出是自己的侄兒,同時將他自己從那深處的晦暗記憶中釋放。

  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」是哈山說的,是途中決定幫助阿米爾尋找侄兒的阿里說的,更重要的是...那最終是阿米爾說的。

是為自己的愧疚而不得不也好,是為了爸爸的罪行而贖還也罷,這些都不重要了。

最終阿米爾為他的侄兒而跑,為哈山的兒子而跑,為哈山而跑,為自己而跑。

阿米爾:「我追」

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-8年後的今天,最終只剩感動。

    追風箏的孩子簡介

 

推薦程度:*****

 

 關鍵字

追風箏的孩子 追風箏的孩子心得 追風箏的孩子閱讀心得

追風箏的孩子讀後心得

 

arrow
arrow

    費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